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制造業的當下,質量管理正通過數據驅動的智能變革煥發新生。實現質量自動化已成為企業在智能化競爭中構建差異化優勢的戰略引擎。
質量自動化:設置質量標準自動生成條件,以缺陷項為單位備案處理方案,實現質量控制標準編制、執行全自動化,避免私心雜念,減少勞動量和人為矛盾。 一、質量控制標準編制自動化 質量控制標準是企業產品質量控制的核心,是質量檢測人員執行檢測任務的重要依據。每一個能工巧匠都要規范地遵守質量控制標準,嚴格按標準來操作。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沒有質量,就沒有發展。 質量控制標準不能滿足于“有”(紙質化),而應進一步追求“精”(自動化)。 痛點:工藝參數與質量標準需要人工對照轉化,易出現參數遺漏(如未識別關鍵尺寸公差)或標準錯配(如選錯檢測方法) 解決方案: WIMS系統根據工藝自動生成質量控制標準。例如,在機械加工中,車削工序需要檢查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自動化生成質量控制標準的關鍵在于從圖紙路線中提取這些關鍵參數,并自動生成對應的檢驗項目、方法和標準,無需質量工程師再進行編制。不僅提高了質量控制標準的編制效率和準確性。還消除了質量工程師大量的無效勞動,避免差錯,提高效率!
二、質量檢測過程自動化 行業共性問題:在制造業質量檢測過程中,“人工處理缺陷解決方案”成為關鍵痛點。效率瓶頸,工人需反復核對復雜標準,單件檢測耗時長,無法匹配高速生產線節奏;判定偏差,視覺檢測易受主觀因素干擾,不同班次對同一缺陷的誤判率差異可達20%。 更深層矛盾在于:人工判定割裂了質量數據與工藝優化的閉環,缺陷處理經驗無法數字化沉淀,導致同類問題重復發生。 企業痛點:當檢測系統識別到特定缺陷時,人工判定需重復比對標準,效率低且易出錯,主觀判斷偏差或違規操作頻發。 解決方案: 通過以缺陷項為單位備案處理方案。建立缺陷項預置處理,實現對不良品的自動化應對。針對各類缺陷(如尺寸超差/表面瑕疵等),預先設定標準化處理方案(返工/返修/讓步接收/轉待改制/報廢),當檢測系統識別到特定缺陷時,自動觸發對應流程,消除人工判定環節。例如,在某零件加工車間,針對"孔徑尺寸超差"這一常見缺陷,三坐標測量機檢測到某批工件孔徑為Φ10.12mm(標準值Φ10.00±0.05mm)超差范圍(>0.05mm且≤0.10mm)觸發"補償加工"方案,超差范圍>0.10mm自動歸類報廢并生成物料補單。通過智能化備案規則替代人為主觀決策,使處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時避免人為干預導致的誤判或舞弊,確保質量檢測過程的客觀性與一致性。 實施效果: 傳統模式:人工測量→人工判定→手動填寫返修(耗時1小時/件)。 自動化模式:全流程無人干預(處理時間1分鐘/件),材料損耗率從15%降至3%。
希望今天的管理課堂能夠帶給您啟發,愿我們共同成長,為彼此賦能。更多管理咨詢服務,歡迎撥打熱線電話400-6396-918,24小時為您提供免費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