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已經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準備好,數字化、智能化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前奔跑。對企業來說,搭上這趟“數字化列車”甚至關乎未來幾十年的生死存亡!
然而,太多的企業急于收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數字化成果”上,卻忘了問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的“土地”真的準備好了嗎?
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永遠始于對“土地”的敬畏,成于對過程的執著。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句農諺里:“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的“閃電戰”,而是一場需要長期耕耘的“持久戰”。想要獲得最終的豐收,就要先將這五塊“地”平整好:
第一塊:深耕數據“土壤”
就像農夫要先改良土壤的PH值一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需要實現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與技術架構的頂層設計。徹底打破"煙囪式架構",杜絕每個部門自己鋪路(上孤立系統),最后小路縱橫卻無法通車;應當先規劃搭建起“高速公路網”(頂層設計),再讓各部門的“車”(業務)自由奔馳。最終實現數據要素的流動性,讓信息接口通暢、信息流動順暢。“平整土地”的智慧:當數據土壤足夠肥沃時,各種各樣的應用創新自然會水到渠成。
第二塊:梳理流程“根系”
很多企業盲目推崇數字化技術,認為業內最先進的技術就是轉型成功的“靈丹妙藥”,卻忽視了數字化的應用場景與自身企業流程是否適配適用。不要強行給貧瘠的土地種參天大樹,再先進的技術也經不起基礎流程的“干旱”。真正的數字化轉型,要像培育作物根系那樣,先認真梳理業務流程的每一個“毛細血管”。數字化系統猶如“種子”,要匹配相應的土壤,才能長出碩果。
第三塊:進行標準化“灌溉”
想用積木搭建一座城池,卻發現每塊積木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根本無法拼接,未經統一規劃就倉促施工,“出師未捷身先死”必然導致系統性崩塌!許多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變革時未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一是權責不清、流程繁多、流程與流程之間存在割裂等問題;二是沒有建立標準化規范。因此,數字化轉型企業內部先完成標準化,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為實現內部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保障。
第四塊:自動化“田間”管理
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效率,而企業效率做到極致的狀態就是做到自動化。在最大程度上無人或少人參與的情況下,系統和業務過程按照要求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智能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過程。自動化率越高,企業的效率就會越高,數字化轉型的速度就會越快。最終讓系統代替員工、輔助員工去完成大量特定任務,減少和減輕員工體力和腦力勞動,提高工作效率效益。
第五塊:構建人才“生態”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把手機當電話用,卻忽略了它還能導航、拍照、支付等無數功能。某企業數字化團隊有一句名言:“我們不只是在買數字化工具,而是在培養數字農夫。”讓員工掌握數據思維,就像農夫要懂得觀察氣候變化一樣,數字化人才需要真正理解技術與業務之間的共生關系。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當我們把數字化轉型看作一項需要四季耕耘的事業,為數據土壤注入的每一份養分,一定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季節,長成改變行業的參天大樹。當某天您突然發現,客戶體驗提升了、運營成本下降了、創新速度加快了!那不是什么奇跡,而是您辛勤耕耘時埋下的種子,正在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