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并部署了“人工智能+”、數據要素市場培育等八大行動。這標志著數字化轉型從企業自發探索進入國家系統性推進的新階段。 最新政策速遞 國家層面: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到2027年實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應改盡改”,全國規上工業中小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5%,中小企業上云率超40%。核心舉措包括“百城”試點:中央財政支持100個城市推動4萬家企業轉型,其中1萬家專精特新企業。 鏈群協同:以龍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集群為支點,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園區整體轉型。 人工智能賦能:發布應用指南,推廣垂直行業大模型,降低中小企業部署門檻。
難點痛點:“五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認知瓶頸 高層眼中的"數字化"可能是報表上的數字,中層理解為業務流程線上化,基層則視為額外的系統操作負擔。這種認知鴻溝如同語言不通的跨國溝通,導致戰略執行變形。 第二座大山:戰略困境 數字化轉型都在講“長期規劃、階段實施、迭代升級、小步快跑”的模式,但是,很多企業沒有考慮這句話的前半部分,而把后半部分當做宗旨,導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補丁式轉型”。 第三座大山:數據困境 大部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都面臨數據質量的問題。而沒有良好質量的數據,就會陷入越多越無用的悖論中。80%的企業面臨數據多而無用的尷尬,陷入"三無"境地——無標準、無質量、無體系。 第四座大山:投入困境 一個兩難悖論:有錢不投與無錢可投的惡性循環。盈利企業常陷入“當下挺好,何必折騰”的認知陷阱。而中小企業則面臨越不投越落后,越落后越沒錢投的困境。 成本誤區:只算顯性投入,忽視隱性浪費 收益誤區:只算顯性收益,忽略長期價值 第五座大山:文化困境 按照稻盛和夫的三類人分類規則(自燃人、他燃人、不燃人),“自燃人”是絕對少數,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文化基因,激發更多的“自燃人”,引領更多的“他燃人”,數字化轉型才能真正成為企業順應時代趨勢的“運動”。
轉型思路:政策導向“三步走”策略 1. “長期規劃、階段實施、迭代升級、小步快跑”模式。 一是要聚焦到長期賦能的深刻轉變,真正打破傳統組織,重構組織變革;二是理順內部流程分階段實施,進行組織布局,實現協作無障礙;三是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好用的數字化工具,無疑是真正能夠與實際業務契合的工具,所以企業要選對工具進行迭代升級,避免“數字擺設”;四是以業務價值為核心,客戶需求為中心,實現小步快跑提高市場競爭力。 2. 借力政策紅利,降低試錯成本 用好補貼:企業運用數字化軟件產品支出補助;企業上云用云支出補助;數字化改造必要的數據采集傳輸設備支出補助;數字化轉型咨詢診斷、人才培訓等相關服務支出補助等。 參與試點:爭取納入試點城市或園區樣板項目,獲取中央與地方雙重支持。 3. 生態協同,融入產業鏈 與大企業綁定:通過鏈主企業開放接口(如裝備制造業企業),實現標準統一改造。 抱團轉型:優化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建設,加入制造業產業集群或園區,共享資源。 在國家政策強力驅動與地方精準扶持下,企業需抓住窗口期,突破轉型瓶頸。從認知同頻到戰略聚焦,從數據筑基到彈性投入,再到文化煥新,每一座大山的翻越,本質上都是對企業底層能力的重構。“動蕩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做事”當企業真正將數字化視為一場“認知-戰略-數據-投入-文化”的系統變革,而非簡單的技術采購時,才能在浪潮中站穩腳跟,駛向轉型的彼岸。